Bone Research:我是国产SCI,IF=14.3持续“狂飙”,初审只要6天,立志成为学者“心头好”

时间:2025-02-27 14:04:31 | 来源:佩普学术官网 | 浏览:1099

我是谁?

  嘿,我是《Bone Research》,一本专注于骨骼科学前沿研究的开放获取期刊。别看我名字有点“硬”,其实我超有内涵的!

  2013年,我由四川大学和Springer Nature这对“黄金搭档”携手创办。从那以后,我就立志要成为骨科学领域的“创新加速器”,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一路“狂飙”。

02我的收稿范围

  我的研究范围那可真是“骨骼全书”级别,从骨骼与软骨的形态发生,到肌肉骨骼疾病、代谢性骨病、骨再生与骨组织工程,你能想到的骨骼相关问题,我都有研究。我就像一个“学术大舞台”,欢迎全球的学者们带着他们的“科学大戏”来表演。

  无论是原创研究、深度综述,还是学术评论与通信,只要有价值,我统统欢迎。不过,我可不是那种“来者不拒”的主,我对稿件的要求那可是相当“挑剔”——必须要有创新性、严谨性,不然我可不会轻易“放行”。

   03我的学术影响力

  作为一个年轻的期刊,我可不简单哦!2023年,我的影响因子达到了14.3,这在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,我可是排名全球第二(2/31),还长期位列中科院医学大类1区。

  虽然2023年我暂时没能延续“TOP期刊”的称号,但别担心,我的编辑团队那可是“火眼金睛”,以顶级标准筛选稿件。每一篇发表的文章,都是经过层层“关卡”的,绝对能代表领域内的最高水平。

而且,我的自引率仅为2.1%,这可不是吹牛,我可是一直坚守学术独立性与客观性,拒绝“自引泡沫”。我只追求真实的学术价值,就像一个“学术洁癖患者”,绝不允许任何“水分”。

04我的编辑团队

  我背后可是有一支“豪华天团”——国际化的顶尖学者团队。

  主编是四川大学的周学东教授(口腔再生医学专家)和林云峰教授(纳米材料与骨再生研究者),这两位大神可不是盖的。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,骨代谢研究的先驱,简直就是“骨科学界的祖师爷”。

  副主编和编委更是“群星璀璨”,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/地区的113位骨科学领域权威专家。他们就像一群“学术守门员”,用专业眼光和严格标准,为每一篇稿件把关,确保科学性与创新性并存。要是你的稿件能通过他们的“审核”,那可真是“含金量”爆表!

05我的开放与高效 

       我可是开放获取期刊的“忠实拥趸”,坚信科学就应该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让更多人共享。

  所以,我要求作者支付文章处理费(APC):原创研究3290美元(约2.4万元人民币),通信/评论1645美元(约1.2万元人民币)。我知道,这费用可能会让部分学者“肉疼”,但别忘了,开放获取模式能让您的研究被全球读者即时访问,这可是“全球影响力”的“加速器”啊。

  在审稿流程上,我可是出了名的“效率王”。初审决定中位数仅6天,这速度简直比“闪电”还快,能快速响应作者的需求。从投稿到接受平均154天(约5个月),虽然看起来有点长,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我已经尽力缩短发表周期了。毕竟,我可不想让优秀的研究“久等”。

  作者与读者的声音很多作者都跟我说,我的审稿意见“专业且具建设性”,即使拒稿,也能为研究指明方向。一位学者曾说:“投稿《Bone Research》的经历,让我对骨再生机制的理解更深了一层。” 听到这些,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。不过,我也知道,我可不是“完美无缺”的。

  我的年发文量仅60篇左右,对稿件创新性和深度要求极高,这可能让一些作者觉得“门槛有点高”。还有部分作者认为我“偏爱知名团队”,但其实,我可是一直以科学价值为唯一标准,而且我还在持续优化审稿公平性,争取做到“一碗水端平”。

06我的未来愿景

  在这个学术出版竞争“白热化”的时代,我可不打算随波逐流。我坚持“小而精”的路线,不盲目追求发文量,而是聚焦于发表真正推动学科进步的研究。我就像一个“学术工匠”,精心雕琢每一篇稿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