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知道现在投的期刊,以后会不会成为预警期刊?
不久前,教育部对“预警期刊”做出了回应。明确要求发表在黑名单期刊上的论文,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。
所以关于大家关心的“现在投的期刊,以后会不会成为预警期刊?”的问题,今天就整理了一些被预警的期刊存在的一些共同特征,供大家了解一下,一定要谨慎投稿哦~
早些年,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,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预警期刊。从2020年开始,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《国际预警期刊名单》。
《预警名单》发布的目的是什么?
《预警名单》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,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。但值得注意的是:《预警名单》是期刊评价标准,不是论文评价,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。
预警期刊的常见评估标准
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提出的三个维度,我们整理了一些例子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:
高风险预警
目的:抑制学术不端。
表现:期刊有批量论文涉及“论文工厂”事件(撤稿率较高)。
中风险预警
目的:促进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和优化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。
表现:期刊作者群/读者群的国际化程度低,以及论文处理费不合理(过高)。
有些期刊版面费也很高,具有掠夺性期刊特质,学术价值较低。不过,仅从APC来判断期刊是否有问题还不准确,因为进入预警名单的期刊版面费跨度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。还需要看期刊的同行评审是否严格,是不是“给钱就发”。
低风险预警
目的:旨在提醒期刊存在学术影响力骤降风险(期刊发文量激增)。
表现:期刊发文量大,周期性短。
按照SCI期刊正常审稿流程,期刊年发文量动辄达到数千篇是很难做到的。
2020年预警期刊名单中的IEEE Access,年均发文量为8千多篇,2020年发文量高达1万7千余篇。医学期刊Medicine发文量从最初的几十篇涨至2020年的5000+篇。
2021年预警期刊名单中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发文量已经涨到了1000+篇。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发文量约为1000+篇,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约有3000+篇,Frontiers in medicine约有2000+篇。
以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三个维度主要是对“期刊载文量、作者国际化程度、拒稿率、论文处理费(APC)、期刊超越指数、自引率、撤稿信息等”方面的综合评估。
以下几个因素可进一步了解:
自引率
期刊自引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标准。一般来说,大于20%的期刊就需要特别注意。
出版商
一些出版商旗下有较多期刊进入预警名单,需要大家在投稿时了解清楚期刊情况。
SPANDIDOS PUBL LTD旗下有6种期刊,5种都进入了2020年的期刊预警名单。E-CENTURY PUBL CORP旗下共4种SCI期刊,全部进入2020年期刊预警名单。MDPI分别有22本、7本期刊进入2020年和2021年期刊预警名单。
同行评价
还有一种办法是根据领域内学者们的普遍评价来判断。即使某个期刊暂时还不是预警期刊,但如果它已经引起诸多行业内学者的不满和批评,也要特别注意。
查询预警期刊的方法
期刊预警机制已在国内形成了完善的动态更新体系,总体而言均是为了规避掠夺版面费、滥竽充数、接受学术不端现象、办刊不严谨等指标相关,让国内科研人更有参考,逐步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。
各家单位预警清单略有出入,作者们以明确自家单位名单为准,但也尽可能在投稿时规避其他单位公布的期刊,已经发表过文章的小伙伴,也不必太过恐慌,预警名单并不是否定期刊上发表每项成果,只需在今后避开投稿选项即可。
最后,期刊被预警一般与多个指标异常变化有关,某一指标异常不意味着期刊会成为预警期刊,需要研究者综合判断。大家在投稿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期刊情况,擦亮双眼~